評論 > 動態 > 正文

杜耀明:這趟歐洲行,習近平只會空手而歸

作者: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今次訪問歐洲三個地方,雖然儘是友好國家,但結果不僅空手而回,更顯示自己是站在歐盟的對立面。

北京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外交的目的以我為主,寸步不讓,不過策略上,亦可按統一戰線操作,拉一派打一派,廣結朋友,孤立敵人,爭取多數人支持。不過以此標準觀之,習近平此行過後,在歐盟的朋友可能有減無加,只剩低匈牙利一個。

他今次訪問國家之中,以匈牙利的關係最好。除了是中國「一帶一路」計劃第一個簽約國,匈牙利更讓上海復旦大學在當地辦學,而中國亦打算在匈牙利投資設廠,自行生產電動車,以符合歐盟規定電動車需要包含一定的本地生產原素,才能行銷歐盟國家。可見,中匈關係友好,匈牙利更是受惠人,誓必追隨中國左右,最高領導人日理萬機,又何須千里迢迢到此一游?

另一個習近平訪問的地方是塞爾維亞。它不屬於歐盟的一分子,一向親俄羅斯,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正是中國。他到訪該地,是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轟炸當年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Belgrade)中國大使館25周年發表紀念講話,表達對北約的憤怒,並呼籲中塞兩國團結一致,從而帶出一個信息:北約是個危險組織。但正如《金融時報》指出,當俄羅斯侵略其鄰近國家,北約擔當保護者的角色,把它說成是危險組織,對受其保護的歐洲人來說,未免有點公然侮辱,又如何可以修好與歐盟的關係?

再看第三個受訪國家——法國,中國也無法改善關係。無疑,法國總統馬克龍標榜外交自主,不盲從美國,更表明不願意介入台灣問題,並且反對北約在東京設置辦事處,因此甚得北京歡心。不過,中法友好可使習近平選擇到訪,但絕不能化解兩國的價值和利益衝突。經貿方面,中國被指補貼企業,傾銷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等產品,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亦展開調查,探討是否符合公平競爭的原則,而法國一直大力支持歐盟深入調查,以保護法國汽車業及工人。因此,儘管法國聲明不是美國的附庸,不等於他和美國沒有共通的保護主義想法。

政治上,中法之間的距離同樣無法拉近。馬克龍視俄羅斯總統普京是頭號敵人,而頭號問題則是俄羅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包括軍事衝突、要脅使用核武、侵略他國領土、發動資訊戰等等。他又強調,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成功的話,歐洲將永無寧日。

對他來說,俄羅斯是歐洲的潛在威脅,兩者勢不兩立,對壘無法避免,法國亦身體力行,與烏克蘭簽訂十年的安全互保協定,給予實際支持。反觀中國與俄羅斯,不僅兩國表明關係無上限,實際上自從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雙方關係打得火熱。經濟上,中國大手向俄羅斯購入原油及天然氣,為後者提供穩定的現金來源。去年,俄羅斯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輸出國,兩地貿易額創歷史新高,達到2200億美元。軍事上,俄羅斯聯同中國及伊朗,過去三年每年都在中東阿曼灣舉行軍事演習,又建議中國及朝鮮跟它定期於海上軍演。

其實自習近平上台以來,不僅與普京建立個人關係,中俄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都緊密合作,關係深厚。由2013至2021年八年間,俄國對外貿易總額,中國佔比由一成增至兩成,2018至2022年三年間,俄羅斯成為中國武器入口的主要供應商,佔總數高達83%。同時,俄羅斯的科技進口,尤其有助提升中國軍隊的空中防禦能力、反船艦及潛艇設施等,在在可加強海軍的戰力。可見,「兩國關係無上限」並非未來式的預告,而是現在進行式的事實。

其實中俄關係異常友好,更植根於他們共通的思維和價值。一是同樣反對歐美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對他們行動自由的限制,例如俄羅斯視鄰近國家為其勢力範圍,卻不能為所欲為,而中國對南海主權的宣示行動,或者以軍事行動騷擾台灣安全,也遭以美國為主的國家抨擊。二是不承認有普世價值觀,並指責西方國家是借自由民主人權觀念批評他們,削弱他們的認受性,撼動社會安定。

最高領導人訪問歐洲,不可能不事先知道削弱俄羅斯的威脅是歐盟當務之急,他們要求中國不要助長侵略者也當在議程之內。但北京不但沒有正面回應,更且到訪兩個親俄的國家,痛斥北約一頓,卻對普京侵略烏克蘭不置一詞。外交可以不顧對手,看來訪歐目的不是指望改善中歐關係,而是表明自己穩穩地站在俄羅斯一邊,又看你們可以如何?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10/205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