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毛時代的衣着

作者:

毛時代,全家人不管男女老少,衣褲都是黑藍灰三色。男的都穿圓口布鞋或膠鞋,女的都是方口偏扣黑布鞋,三代人站在一起就像是部隊一樣。即使女孩子有件鮮艷點的衣裳,也必須穿在裏面,因為露出來就是資產階級思想。那年,有外賓來家屬大院採訪,為了表現服裝色彩的豐富,同事老張的大妹妹只好向一位剛結完婚的新娘子借了件紅衣裳,二妹妹則到鄰居家借了件紫色暗格上衣。

那時,無論走到哪裏,大人孩子的屁股、膝蓋上都有一塊大補丁,大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你想,每人每年就那麼幾尺布票,還要買床單、縫被裏。而且純棉布本來就不結實,若一壞了就扔,那得需要多少布票才能供得上需要?所以,「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成了人們的口頭禪。

那時,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舊衣稱為「撿舊」。「撿舊」有不少清規戒律,一般是妹妹撿姐姐的舊,弟弟撿哥哥的舊。如果妹妹穿哥哥的舊衣服,或者弟弟穿姐姐的舊衣服,就會讓人笑話。如果是褲子,那更不得了。因為以前的褲子,男女是不同的。男褲前開口,女褲側開口,不像現在,男女褲都在前面開口。

一家有幾個孩子,衣服都是從大到小往下傳。到了老末,簡直就成了和尚的百衲衣了。

有一年,父親買了塊布料給妹妹做衣服。特意告訴裁縫要把衣服做得大些,小孩子長得快,做大些可以多穿幾年。結果那個裁縫做得太合身了,父母為此還生了好幾天的氣。

記得母親有好幾件旗袍壓箱底,文革來了也不敢再穿。後來都陸陸續續地給我的兩個妹妹改成短裙穿了,權當廢物利用。那些旗袍,大多是民國時留下來的,布料很細,花色也典雅。

五六十年代,人們的生活艱苦困頓。一件衣服冬天穿完夏天穿,過年也不見得能做件新衣服。聽妻子說,在她們老家,許多人家直到年三十才給孩子拆洗衣服。拆開舊棉衣,把棉花掏出來,連夜清洗。幹不了時,大人用手拽着,徹夜地站在火爐邊烘烤。尚余潮氣,就開始縫製,為的是讓孩子們趕在天亮接神時就能穿上。

那時,由於布票緊缺,矮個子顯得特別划算。我的小個子經常受到人們的揶揄:「看人家小韓做衣服就是省布呀!」他母親的!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才好。

1976年,我做了一件棉布的雙面卡軍干服。穿了好幾年,原來的藍色都洗的發了白,領口和袖口也全磨的張開了嘴。只因這衣服其他地方還完好,就捨不得扔掉。一天,我去第五毛紡廠看同學閆喜歡。他見我的衣服成了這般模樣,就讓我脫下來扔進了染缸。並且告訴我,因為我的衣服顏色暴露的部分發白,袖子內側發藍,只能染成黑色,染別的顏色就成了大花臉了。那年,我就是穿着這件「嶄新的」舊衣服過了個年。

聽父親講,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還保留着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男人一般穿側面開襟的長袍,還有少數人穿西裝;婦女們穿旗袍。中年女人如果身材好,穿旗袍是很得體的。走在街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農村男人頭戴氈帽,上身穿對襟襖,裏面是紅主腰子。下身勉襠褲,腰系一條紅褲帶,腳穿手工納底布鞋;女人們一般頭戴花圍巾,身着左開襟短衫、長褲。面料多是粗棉布、麻布。富家年輕女喜穿紅襖綠褲,腳着小巧精製的繡花鞋。冬天為抵禦寒冷,大多穿羊皮襖。有錢人穿的是掛上綢布面子的羊羔皮襖,窮苦人只能穿白茬外露的老羊皮襖和大襠皮褲。

50年代以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密聯繫。西裝屬於資產階級情調,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男人開始以中山裝為主裝,中山裝成為新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初期中山裝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平平整整。樣式過於呆板正統、缺乏創新。

那時,擁有一套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在中山裝的左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更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象徵。不過同是中山裝,高幹穿的是呢料的,小知識分子都是藍棉布的。棉布衣服不熨燙的話,鼓鼓囊囊,很土;而毛料中山裝則筆挺如削,表現出鮮明的階層差別。

五十年代,旗袍退出歷史舞台。女人都穿對襟襖,長褲。那時,婦女還流行過一陣「列寧裝」。「列寧裝」就是小翻領、兩排扣、有束腰帶,女性穿起來非常俊美。此外還流行過蘇式的「布拉吉」,「布拉吉」即連衣裙。姑娘們穿上,把髮辮在兩側彎個圈,再紮上蝴蝶結,整個人簡直就是一朵花,迷得死人。自從中蘇開始交惡,這種打扮終於絕跡了。

有一個階段,天津婦女冬天用淺色花布縫製棉罩衣。曾經受到輿論的非議,認為是「資產階級的奇裝異服」。各大報紙批判了好一陣子,嚇得許多婦女不敢再穿。

北京電影製片廠1964年出品、由著名導演謝鐵驪執導的《千萬不要忘記》,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一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萬不要忘記》寫的是一個叫丁少純的青年工人,業餘時間喜歡打獵。因為買了一套價值148元的毛料制服,成為全中國青年的反面教材。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去天津出差。突發奇想,現在都新社會了,都「當家做主」了,穿個衣服總不能全民都是黑藍兩色吧?於是一咬牙一跺腳,花15元在「勸業場」買了件粗呢制服(西方國家稱之為「毛式服裝」)。那粗毛刺激的你渾身發癢,很難受,擱現在連街頭乞丐都不穿。可就是這件衣服竟然惹禍了,領導說我資產階級思想濃厚、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是「忘本」。嚇得我壓在箱底再也不敢穿了。

後來,由於政治環境的嚴酷,人們就是有一件好衣服也不敢穿。我六十年代中期參加工作時,建築工地上的工程師、技術員和工人都是一樣的裝扮。冬天一樣的工作褲、大頭鞋,也在白茬皮襖外面系一截電線或草繩。唯恐露出半點書生氣,被指責為沒有改造好、沒有脫胎換骨、脫離了工人階級。

愛美是人的天性。就是再革命,也革不掉人的天性。但是,文革一來,連天性也不要了。文革時期人民對解放軍更加敬仰,軍人在人們心中是最革命的。從紅衛兵小將到女民兵都以穿軍裝、戴軍帽為榮。青年人流行的裝扮是剪短髮、着軍裝、戴軍帽、穿軍鞋、系腰帶、捧語錄等,還要背着印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挎包,胸前別着毛主席像章。

那年月,非軍人家屬能用上軍用品的,大有人在,這才是本事!比如,穿上一雙解放鞋,就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表徵。解放鞋與一般球鞋之間,就有一種等級、特權的關係。

那時,得勝堡也大抓階級鬥爭。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拉幾個「地富反壞右」出來批鬥一番。一次,隊幹部正準備將一個勞動不積極的人定為「壞分子」拉出來批鬥,卻發現他穿了一雙新「解放鞋」。隊幹部們想:「這傢伙是不是有甚背景?」有人說他有一位遠房親戚早年被國民黨拉了壯丁,後來參加了解放軍,當了官兒,最近聯繫上了。就這麼一個傳聞讓他躲過這一劫,那場批鬥卻落到了別人頭上。今天,沒有經過文革的人,怕是很難理解,一雙鞋還能藏着這樣深的政治玄機!

年輕人的膽子總是很大。那時,同學苗森家裏有件他父親解放前當國大代表時穿過的西裝。1969年的夏天,他偷偷地拿出來,和我們幾個同學去公園照相。去洗印時,遭到了二食堂附近的「內蒙古照相」的工作人員的深度質疑。幸好那個營業員是個舊職員,才沒有釀成大禍。但他對我們的勸告至今言猶在耳。

現在我們的生活富裕了,穿戴大有改觀,就連出國也不再統一制裝。即便我們走在歐美的大街上,也沒有絲毫寒酸狀,倒是我們對人家穿衣的不分季節多有微詞。撫今追昔,往事真是不堪回首呀。

2012-02-16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 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10/2052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