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殷罡:巴以衝突的死結:哈馬斯和伊朗之惡

作者:
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巴以衝突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雖然相關報道連篇累牘持續多年,這場衝突的複雜背景與全貌卻並不為大眾熟知。為此,《有識》專欄特別找到著名中東問題專家、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前副秘書長殷罡老師,為我們分享他對當前中東格局與發展趨勢、巴以問題歷史由來、本輪衝突之背景與可能走向的觀察與思考。

但是從以色列開始撤出之日起,每撤出一個城鎮,當天或者第二天上午,哈馬斯一定要在耶路撒冷或者特拉維夫製造一起公共汽車爆炸事件。當時還不是人體炸彈,當時沒有安檢,上了公共汽車以後,椅子底下扔個手提包就下車了。這爆炸現場我去過好多次,每一次爆炸現場都是激奮的、非常強硬的這些以色列人。他們喊的口號就是一句話:「拉賓叛徒」。

當這種「土地換炸彈」重複了很多次之後,以色列的示威口號開始變了,「反對土地換炸彈」。於是在1995年11月,一個以色列的激進大學生、極端分子,叫阿米爾,在集會上把拉賓打死了。

拉賓

事發的時候我正在當年率領以色列軍隊攻下耶路撒冷的一個將軍家裏,他叫烏茲,他的岳父就是1954年在緬甸周恩來打交道的以色列駐緬甸公使,談話中他接到一個電話,馬上打開電視,是拉賓遇刺案現場的直播,他的臉馬上就沉下來了,然後很冷靜地說,佩雷斯會接着乾的。

我離開他家,坐公共汽車回希伯來大學,車上就看到這樣一幕,一幫小青年,都是利庫德(以色列極右翼民族主義團體)的人,在那說「拉賓死了!」「拉賓死了!」。一個女孩子,工黨的,就斥責他們。之後小青年就不說話了。回到希伯來大學的宿舍,一個休息廳裏面坐了一片以色列學生,面部非常痴呆看着電視。觸動是非常大的。

後來拉賓的遺體放在一個非常簡單的一個白茬棺材裏,蓋着國旗,放在議會大廳外面,接受民眾的弔唁告別。那一天有100萬人,包括阿拉伯人,從各地涌到耶路撒冷向遺體告別。我是經過周總理去世的天安門事件的,那個場景跟弔唁周總理的場景是一模一樣。最後秩序就亂了,大家翻鐵柵欄。我就是翻鐵柵欄跳進去的。在我身後站着一個阿拉伯長者,非常隆重地穿着貝都因人的全套服飾。我問他到耶路撒冷來是專門參加拉賓的葬禮嗎,他說是的,我要向我們的總理告別。

拉賓葬禮的時候,一天之內全世界80多個國家的國王、總統和政府總理到耶路撒冷參加,機場擁擠到什麼程度?一個中巴里可能坐了三個總統。當時以色列的氣氛是一片悲哀,很震撼。葬禮過後,以色列的民情又發生了轉折,從一開始的支持「土地換和平」,到遲疑「土地換和平」,到堅決支持「土地換和平」,繼承拉賓的遺志。這個時候一股新的力量加入攪局,就是黎巴嫩真主黨。

當時以色列要進行新的大選,哈馬斯那時候比較消停,因為加強防範了,真主黨出來向以色列發動襲擊。佩雷斯當時作為自動替補的看守政府的總理,就發動了一場「憤怒的葡萄」行動反擊。真主黨把火箭發射器放在聯合國營地後面,而恰恰一百多個黎巴嫩難民(阿拉伯人)躲在聯合國營地里避難。以色列的炮兵自動反擊系統就引導一門重炮打這個火箭發射基地,正好落在屋頂上,這一百零幾人死傷殆盡。這一下以色列阿拉伯選民不幹了,打真主黨別殺阿拉伯人啊。

1996年5月,以色列舉行大選。大選之前,以色列搞了多次民意測驗。內塔尼亞胡是一貫反對「土地換和平」的,拉賓死了以後,大家都罵他,那兩年他灰溜溜的,那時候我天天看報紙,年初時的民測,內塔尼亞胡的支持率只有3%。但聯合國營地慘案發生之後,阿拉伯人宣佈不參加總理選舉。

1996年是以色列第一次實行總理直選,叫板兩人的就是佩雷斯和內塔尼亞胡。阿拉伯人說我不摻和,反正選出來的是猶太人。結果由於阿拉伯選票占以色列全部選票的20%,放棄參選,很多猶太人也覺得工黨把事情搞砸了,換個人試試未嘗不可。於是內塔尼亞胡以不足1%的優勢勝了佩雷斯。

這一下,哈馬斯和真主黨聯合的顛覆勢力,可以說就把和平進程給阻斷了。

不過1996年上台後,內塔尼亞胡迫於壓力還是繼續進行和平談判。拉賓在的時候,簽的這些協議撤出的土地佔約旦河西岸的27%。內塔尼亞胡又簽署了一個懷伊協議,又撤了13%,加起來40%。內塔尼亞胡因為預算問題,也因為國內強大的反對勢力,幹了沒多長時間,工黨又上來了,就是堅決奉行拉賓路線的以色列前總參謀長巴拉克。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學人Scholar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08/2040904.html